成都石雕,成都雕塑厂,成都石刻,成都水泥雕塑,金属雕塑,城市雕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石刻动态

石雕狮子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时间:2015-11-12  【字体:↑大 ↓小】 背景色:   

  中国的石雕狮子雕刻艺术起始于两汉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吸收、融合与创造,已经形成为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带有中国独特风格的石雕石雕狮子艺术大家族。两汉南北朝时期,石雕石雕狮子造型多为矫健雄强的辟邓行狮随着佛教艺术的传播,蹲狮造型开始出现在北朝佛窟中。唐代时期蹲狮造型开始流行,并由此形成中国石雕狮子造型的基本模式。宋代以后,石雕石雕狮子文化进入民间,其艺术形象渗透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石雕狮子雕刻造型艺术亦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石石雕狮子艺术形象广泛出现于雕塑、建筑、绘画艺术中。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与民族,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而创造出不同风格的石雕石雕狮子艺术形象。中国的石雕石雕狮子艺术可谓丰富多彩,汉唐以来,各代艺术家为我国留下了众多的、风格各异的石雕狮子造型,包括雕刻、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其造型艺术被广泛的用于陵墓祠堂、寺院佛窟、宫廷建筑、日用品装饰以及其它一些工艺品中。从造型风格上看,有带翼行狮、立狮、蹲狮等;从质地用材上分,有石狮、铁狮、铜狮、陶狮、玉狮、木狮、布狮、泥狮等;从表现手法上有雕、刻、塑、画、舞、织、绣、剪、印、染等.
石石雕狮子形象;从用途上分,有镇陵狮、守门狮、护法狮、栓马狮和用于建筑构件和实用器物的石雕狮子造型;从地域上来说,中国北方石雕狮子与南方石雕狮子在造型风格上也存在着差异;在价值取向和审美形态上又有官狮与民狮两大类。由此可见,中国石雕狮子的造型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用途广泛,算的上一个大家族。千百年来,中国石雕狮子造型艺术经过不断地吸收、演化和再创造,生命力始终十分旺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
中国早期的石雕狮子造型与真狮有很大的距离,根据考古资料,中国于东汉年间开始出现石雕狮子造型艺术,并且是以“带翼行狮”的形象出现的中国并不出产石雕狮子,两汉南北朝时期,由西域传人的真狮数址有限,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中,一般人是见不到的。艺术家们只能参照书籍的记载与传说,发挥想象,融入了老虎等猛兽的形貌特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兽。
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中,常将多种动物特征集中在一起,创造神异动物,如:龙、凤、石雕麒麟等都是如此。早期行狮造型与传说中的神兽狡倪、符拔、辟邪、天禄、麒麟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形象差别不大,很难分清,叫法不一。《尔雅·释兽》:“狡爱如貌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穆天子传》卷一:“貔貅似野马,日走五百里。”郭璞注:“貔貅,石雕狮子,亦食虎豹”后代所以多雕刻石雕貔貅镇宅聚财。
汉代与南北朝时期的石雕石雕狮子一般呈立状或行进状,多配有翅翼、虎爪和羊须,其造型为中国传统神兽的“s”形.多建于陵墓坟宅之前,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其它动物石像排放在一起,使人望而生畏。这时期的石狮雕刻只限于皇家贵族使用,还没有进人民间。带翼行狮造型威武矫健、张嘴吐舌,古朴挺拔,昂首挺胸、缓步徐行,蕴含着一种动态美和原始神性。这种行走姿态的造型,从东汉到南北朝500年间,成为石狮造型的一种定式,是早期石雕狮子的重要特征。我国山东嘉祥县武氏墓祠前的行狮与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行狮就是于东汉年间建造,并有准确纪年。‘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唯一可以了解我国早期石雕狮子造型的,就是高颐墓前的了。高颐墓位于四川省雅安县东约八公里的姚桥村外,现存石网一对,石碑一通、石狮-对。网身正面刻隶书‘汉故益州太守阳平郡武阴令北府承举孝廉高君字贯方’二十三个字。碑文模糊不可读,据残存文字,知是东汉先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建造的。
石狮造型优美,雕造精致,保存完好、行狮躯体修长,头部高昂,胸膛坚挺,动势夸张,身体刻满卷云纹,配以双翼,有一种力的美感,极具艺术感染力“艺术家以简洁的于法,塑造石雕石雕狮子徐缓稳健的动势和脾院一切的雄姿,而又感到它的敏捷、机警和巨大力址,从而突出了石雕狮子威猛、雄强、矫健的特点。在刻画其基本特征上,适当的参用了夸张手法和神瑞化装饰,达到了朴拙、浑厚而又生动的艺术境界。中国早期石雕狮造型多肩生双翼,有西亚地区翼狮雕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汉代时期飞异“羽化”的思想有关,人们认为只要能羽化,乘上翼兽,就可以升天成仙。
中国石雕狮子在梁代时期开始分出雌雄,两者之间一般体量大小不同,雄狮体型更壮一些,雌狮肌肉较丰满,动势小一些。于南京市和丹阳市附近的南朝石兽,其体型巨大,都是由整块巨石雕凿而成,高两到三米,长达三四米。雕刻精美,昂首张口,吐出长舌贴着前胸,强调了石雕狮子宽大雄壮的胸部,步履跨幅更大,突出强劲的动态,更具峥嵘的气势和雄伟的气魄。这一时期的行狮,造型概括、洗练,从大处着手,坚实厚重,强调整体效果,重在神似,突出石雕狮子威猛的精神气概。铸造于北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现存体积****的河北沧州“镇海吼”铁石雕狮子,通高5. 48米,通长6. 5米,宽3. 17米,总重达到29. 3吨。铁狮头部铸“石雕狮子王”三字,气势雄壮,造型伟岸,铸造工艺极其精悍。
唐代石雕行狮相比前朝,趋于写实,但是仍按照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标准进行创造改变石雕狮子形象。早期外来风格消失殆尽,汉代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狮背上的翼翅已经去掉,头上的饰角和身上的装饰花纹亦已消失,受印度佛教石雕狮子影响的吐舌状特征到了唐代被改为咧嘴露齿。唐代西安顺陵之前的一对行狮用整块巨石雕琢而成,其雌狮在前,雄狮据后,造型高大雄健,体量巨大,前胸宽大坚实,四肢粗壮有力,前肢向前阔步迈出,动势雄浑博大,其内在气势极具震撼力。宋元时期的石雕狮子造型趋向世俗化,这个时期的行狮收胸低头,失去了唐代的那种威武凌人的气势,石雕狮子身上的野性和神性都已减弱,世俗的人性得到加强。明清时期,中国的石狮的造型已经完全程式化了,造型以蹲狮为主。
印度佛教石雕狮子造型随着佛教传人,而进人中国,石窟艺术得到了发展,作为“佛为人中石雕狮子”,出现在石窟之中。“从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看,石雕狮子的自然真实形象和传播石雕狮子形象的佛教艺术,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步由西北向南方延伸的,愈近西北,西域味和石雕狮子的真实形象越浓,愈接近南方,中国传统的神兽味越浓。北周时期中国开始出现蹲狮造型,北朝时期的蹲狮造型手法更加写实,体积较小,多以浮雕侧面形象出现。北魏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中的蹲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石雕狮子头部高高昂起,胸部宽大挺立,前肢撑出,身躯后仰而上提,蹲坐在佛像两边,舌头上卷,仿佛发出低吼之声,整体造型敦厚,威武雄健,充满力量。
唐代石雕石雕狮子在艺术造型方面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造,完全摆脱了天禄、辟邪石雕狮子造型特点的影响,继承和发展了两汉以来佛教石雕狮子的形式,蹲狮大量出现,相比前朝的石狮,神性减弱,但更具王者之气,蕴含着人性味。唐蹲狮运用了写实与神异化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夸张了石雕狮子的体量,肢体特别粗大壮实,与北朝时期蹲狮不同,唐代蹲狮的中心居于后部,前肢斜伸,后肢蹲伏,胸部高耸,头部高昂做怒吼壮,雄武有力,一副唯我独尊的气派。唐代乾陵的一对蹲狮形体巨大,高达三米多,整体造型更加写实,结构明确,胸部挺立,狮头高昂,目光炯炯,雄踞陵前,分别蹲坐于左右两旁,气势雄伟,豪迈大气。
唐代石雕蹲狮卧石雕狮子造型成为中国后世石雕狮子造型的模式,蹲坐镇守石狮成为主流,受到广泛应用,但气势却不断减弱。唐睿宗陵前的蹲狮开始分雌雄,左雄右雌。唐代以后,由雄狮、雌狮、幼狮组成的蹲狮家族成为后世看门镇守石雕狮子的固定模式。